直播实录(四) | 中国写字楼产业园发展论坛第十七届年会

来源:房讯网 时间:2020-12-25 点击次数:830次 作者:成都写字楼网

  成都写字楼网讯 2020年12月25日-26日,中国写字楼产业园发展论坛第十七届年会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成功举办,主题为"重压与重生:新格局下新商办的新未来"。年会深刻解读新格局下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新形势,聚焦新形势下商办地产的重压与重生,探索中国商办行业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未来。

  论坛由全联房地产商会、成都写字楼网联合主办,全联房地产商会写字楼分会承办,来自地产界、金融界、学术界专家和行业精英及新闻媒体超过800位嘉宾出席论坛。年会采取现场+线上直播的形式,数十家权威主流媒体及地产、财经等专业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直播和报道。

  以下是论坛直播实录(四):

  主持人:感谢吴清舟先生的精彩演讲,随着新科技的应用,未来办公场景及智慧化数字化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010年5月在深圳成功上市(002410),广联达立足建筑产业,围绕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是提供以建设工程领域专业应用为核心基础支撑,以产业大数据、产业新金融等为增值服务的平台服务商。

  未来,广联达将通过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开发行业专业应用和解决方案,并逐次开展产业大数据和新金融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数字建筑平台,服务于建筑产业的全生命周期。

  掌声有请:广联达数字城市事业部总经理杨相传先生。演讲题目:数字孪生(CIM)平台建设与应用。

  杨相传: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给大家分享和汇报一下广联达公司在数字园区和数字城市这块做的探索和应用实践。

  介绍三个方面:创新的新模式、新平台建设、实践新应用。

  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载体,打造安全、绿色、智慧的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园区、智慧楼宇,园区的运维,包括城市运维。

  现在大家都知道新基建、建设发展新模式以及需求层次升级驱动,对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是智能化,第二个是绿色化,第三个是安全的。

  这是城市或者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广联达是一家金融服务企业,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我们未来的合作方。

  现在的情况,目前在城市的建设或者园区的建设中,包括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问题和现状,规划方面会有一些冲突,园区建设方面工程项目很多,类型复杂多样,信息的不对称。

  管理方面,政府或者园区,包括管委会,房地产的业主方在监管的手段也是不健全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园区的建设,包括城市的建设这块,包括规划方面都要求科学合理,在建设这块也要求我们高效高质,管理这块也要有韧性,要有精细化。

  刚才说创新的新模式,引入了数字孪生的理念,现在我们把物理实体和数字化的建筑1:1的还原成数字模型,把我们的楼宇、园区甚至城市建造成一个数字的底座平台,我们在平台长做一些应用,一些场景的应用。这个数字孪生的理念已经不陌生了,只不过在建筑领域只是这两年比较火,比较多的,现在大家都是通过BIM,再加上3D技术和物联网,在"十四五"的规划当中也一直在说CIM,城市设计模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建设这块三个一体化,通过物联的方式,智能的物联网,信息已经从原来的静态变成了现在的动态,我们要把这些数据在线化。第二个数字化,一些楼宇、园区搞成数字化,微观的BIM和3D的技术上传到宏观的CIM上,把城市以全景的三维模式为载体,我们要做一个数字的整体的园区的平台,在上面加载很多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抽离,应用到各个场景当中去。

  第三个是智能化,通过系统集成搭建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数据实现园区或者城市的全场景的运营,包括决策和治理。

  这个平台下面是一些BIM的数据,中间是时空的数据,到上面是管理的应用,再到上面就是包括园区、城市的治理会带来很多很多的有效的手段。

  刚才说的是我们的创新的新模式,平台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实践,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把我们的城市架构分成四层,最下面是网络和云基础的设施,在往上有一个数字孪生的平台,把城市的基础信息的模型,包括规划的数据,一些建设的数据,包括城市管理的数据,上升到场景的应用,包括规划、建设监管包括管理。刚才我提到了多次,我们这个不光是因为城市的管理,特别是园区当中,特别是一些十平方公里以下的,三到五平方公里是非常非常有效的。再往上一层是管理运维中心,管理的仪表台,引导和驾驶舱等等,通过架构把我们底层的信息、模型、数据上升到管理和应用。

  我们通过数字平台把多元空间的数据进行融合,三维大体量的模型进行轻量化,再加上物联网的输入,再加上空间数据信息,都搭载到平台上,通过平台数据和分析进行应用。

  这个就是我们模型的基础,这里面有一个基础,上面说的是平台,下面说的是基础,通过施工的一体化,下面再往上包含了模型,对话模型,建造模型,包括我们的管理模型,再到城市的园区的信息模型的数据库,再往上到了业务数据化的空间上,通过平台+数据治理。

  这是规划的应用,多规合一,实现规划一张图。右边的图是青岛中央商务区,是既有的园区,我们把历史的变迁,平台上进行展示,2005年一直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的历史变迁,通过这个图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实现多规合一。

  第二个是建设应用,园区的建设方面,我们对重大的工程进行建设监管的时候,通过物联网把我们工地上的信息时时的传输到平台上,包括塔吊的监控,危险源的监控,深基坑,等等时时的进行监控。

  第三个是管理应用,实现城市管理一盘棋。

  一个中心,这是驾驶舱的情况,把所有的数据汇聚上来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情况。

  再往后,不管是园区还是城市,当把数据集成化之后,后面肯定通过数据的积累探索一下往后的一些增值的服务,包括集成一些园区,包括城市的运营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刚才说的案例,我通过三个案例介绍一下,第一个是福州滨海新城,第二个是大兴国际机场,第三个是青岛中央商务区。

  福州滨海新城面积188平方公里,核心区86平方公里,我们做了三块,我们把规划业务一张蓝图设计好,在中间做了一些技术监管的网,包括建设、工程、数字化绿色监管,包括基于BIM的重大项目监管。在管理这块我们把城市治理一盘棋,包括生命线,给水、雨水、排水、气电都做了模拟,包括城市水环境的监测系统。

  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现场看一下,这就是福州滨海新城做的项目,这是规划方面的一些应用,包括房屋工程的三维规划审查,看看这个楼放在这个位置到底合适不合适,现在大家普遍都是放一个模型摆一下,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建好,看一下到底是否合适。

  这个是我们的地下管线,做了六公里长的管网,可以看到标高,某一个阀门坏了以后会影响到某一个区域,包括水、气、电等等。

  这些是有信息的,你点到这个地方之后,就可以看到这是谁建的,什么时间建的,这些信息都可以体现。

  在建设阶段,我们也做了一些监管的平台,包括项目综合的信息监管平台,项目质量安全、项目进度,项目工程的验收,这个非常适合于园区的建设,包括园区的规划,包括园区的管理。也可以做到楼宇内部的系统。可以看到真正的BIM模型。

  项目概况,项目建设信息,项目监管的信息,时时监控的信息等等,你在大屏前可以把整个片区、园区都可以看到,昨天的时候福建的省委书记专门到这个地方去视察了。

  管理这块,城市运营管理平台。336公里的给水、雨水、排水、电力等管线,通过3D建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模型是通过3D的模型,包括无人机的设计方式。

  第二个案例,大兴国际机场50平方公里做的是规划的。

  第三个案例是青岛中央商务区,是一个既有的园区,2.46平方公里,也是19年开始做的,现在已经交付了。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青岛可以看一下。

  同时我们在青岛的西海岸园区有一个产业园,也不大,把综合治理、市容环境、城市部件、产业经济、智慧交通都拿过去了,他们那个地方有万达,那个地方的停车非常困难,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调整,就能实现一些交通方面的改善,我们把所有商圈的地下停车场通过物联网定位,每个路口都有一个大屏告诉你某一个商场下面多少个停车位,过往的车辆过来就知道哪里可以停车的,就不会形成交通的堵塞。

  因为我们是给大家提供服务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们是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技术,我们想用这个技术打造国产可控的BIM平台和CIM平台,同时也想跟各位园区、楼宇的领导们一起,共同的把楼宇、园区和城市打造的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杨总的精彩演讲和介绍,最后一位嘉宾来自中关村科学城的地标园区-中关村壹号,自2007年至今,长期专注于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管理工作,参与运营管理的科技园区全国规模近200万平米,曾主导对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融资。

  掌声有请:北京实创亿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官兰兰女士。演讲题目:未来已来科技园区的迭代进化。

  官兰兰: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关村一号的案例里我们做了什么,以及我们认为未来的园区发展方向是什么。

  中关村壹号,我们定义为全球科技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项目位于北清路的位置,属于现在两区建设的核心项目,自贸区和福开区(音)。这个项目18年下半年9月份开始运营,到现在经历了两年多左右的时间,这个项目目前基本上在自持的区域达到了接近90%的出租的状态。

  这是项目的位置,经常有朋友问为什么在这么远的地方叫中关村壹号,我说一号代表的不是最核心的地方,但是一代表的是开始,是一个未来,这个项目也是当时的政府领导命名的,也是对这个项目,对科技前沿领域的引领有所期望,我们前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梳理和疏导,最终确定以人工智能,航天科技前沿科技为主园区。

  虽然位于海淀的北部,听起来比较远,但是周边有非常丰富的产教资源,教育科研资源和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所以还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

  这个项目总共规模50万方,现在已经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标志性园区,这个项目在硬件层面和普通的商务写字楼宇没有区别,也可以说是普通的写字楼而已。

  但是我们认为写字楼和科技园区的区别在哪,其实还是在内容上的区别,在硬件层面,我们在空调的供应上也是符合了科技企业的需求,因为他们加班的状态比较频繁,所以我们的空调是到晚上12点,周六日无休,没有空调的延时费。

  介绍一下目前中关村壹号的运营成果,在我们产业聚集层面,在精准的产业方向上已经聚集了80多家高科技的企业,其中90%是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园区的配套不断的完善,做园区不但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园区生活的需要,地上+地下七万方的商业,满足年轻的高知人群日常的生活需求和娱乐的需求,还有我们园区的一个特点,我们增加了很多的艺术的东西在里面,海淀的北部可能给大家传统的感受是很闷的办公环境,不太需要太多的艺术等等,实际上我们跟他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园区里面增加了很多的艺术的内容,符合这些企业的员工的需求。

  还有一个科技园区除了刚才提到的商业配套和艺术配套之外,园区里面会强化我们的产业服务的能力,让我们的产业客户、产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产业服务的内容,最后是我们认为未来的园区一定是数字化的园区,作为园区的运营、管理服务各方面都需要一些技术服务的方式做提升。

  这是刚才提到的园区的产业定位,大概四个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形成了明显的聚集的作用。

  这是目前的园区里面的企业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占90%,发明专利1500多项,创新的能力非常高。

  人工智能、商业航天、5G等等企业聚集,曾经一个朋友问我,中关村壹号是吸引龙头企业入住还是孵化性的,我说都不是,因为中关村壹号里面的入住企业都具有自己独具特色和自己的技术壁垒的企业,诸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更好的吸引力。

  比如说人工智能领域,底层的技术层面有百度研究院的院长创立的语音识别的企业,还有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进的企业,DB的驾驶公司以及在人工智能应用,工业质检领域的,还有智能硬件的企业,他们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都非常的厉害了。

  商业航天领域,目前园区里面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卫星的制造,卫星的发射的测控和通道各个领域的应用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除了没有火箭的研发,相关的企业都在我们的园区里面布局。金融科技里面包括百旺云,做金融芯片的企业在里面聚集。

  刚才说到的是产业聚集的成果,在配套层面,主要还是无年轻的高知人群的需求,会有一些他们喜欢的品牌,星巴克、海底捞,喜茶,必胜客等等。另外还有艺术配套,我们认为未来的科技园区在人的需求的满足上,还是需要多元化,要复合化了,壹美美术馆,定期会有一些展览的规划,早期的美术馆知名度不高,现在园区的人们吃了饭之后就会去看一下,已经形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刚才提到科技园区和商务楼宇,除了企业的内容之外还有服务的内容,所以我们为入住园区的企业提供六大产业运营服务,实际的过程中都会采用社群的服务和活动体系的服务呈现,包括高端的圈层的服务,会有思想会、早餐会等等,还有各种金融论坛以及企业的商机对接的活动以及走出去,去跟海外的参展还有我们邀请国际各国的大使到我们的园区进行交流活动,今年举办了50多场。同时还服务于园区的员工,有不同的社群,酷跑团,形成了特殊的风景,还有一些艺术沙龙的社群的活动。

  一个科技园区可能外表是一个写字楼的建筑,但是内核上还是有更多的服务和内容支撑的。

  目前中关村壹号还有需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品牌建设上,中关村壹号品牌目前知名度还可以,全年零次打卡央视,全网咨询搜索条数26万,百度的投放价格比较高,但是也显示出网络搜索的热度。

  品牌层面,我们主要还是主办的是一些面向客户,垂直领域的活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型的论坛和一些自动驾驶的行业的沙龙,今年上半年沙龙600多万的在线观众收看。

  下面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今年的一些嘉年华活动的现场场景

  (VCR)

  科技园区做这样的活动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我们觉得中关村科技城北区那边缺少一些供大家体验新科技,体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的一些机会。通过做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大家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们融合了一些包括灯光秀,里面会有一些艺术展示,体验等等,会让大家觉得对前沿的科技的体验很期待,在这里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慢慢的也想做成一个北区的城市节日,我们也是作为一个科技园区,第一次尝试做大众性的活动,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会觉得我们做园区除了关注  企业之外,还要关注企业的人他们的需求。

  下面分享一些我们做园区运营的思考,我们认为一个科技园区,首先要提供一个最基础的办公的空间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还是要符合客户的行业属性的需求,像刚才我们提到的空调使用上做的时间的调整。

  还有基础配套的服务,商业配套的服务和艺术配套的服务,同时还有一些企业服务的支持,我们入住的园区里面的企业,他们的装修,办公的集采,专业的服务支撑。

  最后企业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谋求发展,所以我们在企业发展层面会搭建一个比较全的产业服务的团队,把我们所有的相关的项目的资源导入,相关的信息提供,提供更活跃的社群的机会,供他们交流碰撞。

  我们是基于他们发展各个层面的需求。

  最后的数字化的园区是底层的支撑,更好的数字化和技术化的方式,提高我们为客户更好的服务的体验以及更好的管理的效率和更好的资产管理的能力。

  园区还是要关注人,首先是入住企业的员工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考虑加入一些艺术的内容,加入科技嘉年华的活动,以及我们会组织一些园区的垂直层面的社群活动,这是我们在这个层面的思考。

  同时要关注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服务体系是一个科技园区的长期持续发展,不断往前发展的动力。

  关注发展就是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关注行业的发展,中关村壹号里面我们选择的行业也是我们认为它是中国将来持续不断发展的行业,成为引领性发展的行业,所以我们会选择产业方向。今年虽然在疫情影响下整体环境会有一些影响,但是这些企业发展的很好,发展的趋势也非常的蓬勃,所以今年整体的运营情况比较良好,也有这方面的基础。

  同时还要关注未来,我们会认为智慧化的运营一定是我们的未来,因为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客户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好的让管理效率和更好的资产运行的质量。

  下面分享一下中关村壹号的智慧园区的工作,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沟通交流了100多家供应商,我们经过大量的沟通之后发现没有找任何一家总包做智慧园区的工作,而是全部拆解开,我们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做不同板块的工作,包括华为、阿里,还有园区里面的企业,以及园区外很多的优秀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提供了他们不同的内容和业务。

  整体构成了整体的智慧园区,我们会有服务的门户,还有一些展示的平台以及运用的场景。这是我们在一些智慧化场景方面的考虑,大家看起来可能比较熟悉,一般的智慧楼宇会考虑这些内容,我们除了这些之外考虑的是下面的层面,我们考虑了信息化的管理,对外服务的平台化的管理,最后的数字的带来的角色的智慧化,这些方面是我们认为完整的智慧园区要做的楼宇的智慧化,所以这里面会有我们的服务的小程序,APP,把社群运营放在线上,内部的招商,以及最后形成的数据面向的人员和企业他们的画像,他们的数据的分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比如说产业的发展的趋势分析、对企业的发展状态的分析以及对员工的行为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他们,更好的去提前布局我们的服务的动作和计划。

  同时我们认为数字园区还有几个趋势,三无,第一个是无处不在的链接,包括链接园区里面的人、企业和管理的运营方、管理方。第二个是无所不及智能,智能化的应用深入到方方面面,除了大家看到的机器人方面的智能,还有管理方面的智能。最后一个是无感服务的体验,下来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像进门的轧机包含了测温的模块,刷卡的同时可以测温,现在计划跟健康宝的数据打通,前台扫码的工作系统自动完成。同时把电梯改造成语音控制的电梯,疫情期间大家经常拿牙签按电梯,我们的园区里面可以用语音沟通,同时我们也把服务机器人引入到园区里面,包括展览服务机器人,还有大堂自动穿过我们的门禁,穿过电梯到你的办公室的门前做无人配送的机器人,这些都是我们无感化的服务。

  最后包括后台的物业管理的很多内容,我们也有一些数字化和物联化,无感化的方式取代。

  这是我们认为未来的智慧园区的几个重要的方面。

  从科技园区的数字化的变迁,从企业引入到园区无误到产业发展全线赋能,无感服务、无处不在,让一般人率先感受的未来。

  谢谢大家!

未完待续……

 

上一篇: 直播实录(五) | 中国写字楼产业园发展论坛第十七届年会

下一篇: 直播实录(三) | 中国写字楼产业园发展论坛第十七届年会